这种倔强来自上海体育学院四年磨砺的经历。作为舞蹈表演专业的佼佼者,她曾在全国大学生健美操锦标赛中获得团体季军,但第一次走进CBA的赛场时,依然被现场的震撼压倒了——当10米高的LED大屏亮起,地板因万人跺脚而轻微震动,原本在练功房镜子前跳舞的她突然意识到:“这里的每一个动作,都必须能穿透镜头,直击人心。”

为了适应篮球比赛的快节奏,她独创了“30秒记忆法”:将每套舞蹈分解成12个8拍,每个8拍对应一个“情绪爆点”——比如第16拍要露出灿烂的笑容,第28拍要准确指向观众席的某个区域。记得在一次客场对广东宏远的比赛前夜,她在酒店房间里,面对着手机的慢放视频,逐帧调整手腕的动作,直到凌晨2点,镜中的动作终于与她脑海中的完美画面重合。

在糖糖看来,啦啦队从来不是赛场的配角。2024年常规赛,大鲨鱼对阵北京首钢,核心球员因伤缺阵,她发现替补席上的年轻球员因为紧张而频频搓手,眼中满是焦虑。暂停时,她临时调整了编排,带着队员们跳起《逆战》,特意在副歌部分加入挥拳的动作,转身时对着替补席比出了“加油”手势。赛后,小将刘礼嘉在社交媒体上写道:“看到她们眼里的光,突然就不再害怕了。”

这种对篮球的理解,源自她在场边无数次的观察。她能叫出每个大鲨鱼队员的背号,知道王哲林进球后的庆祝动作是捶胸,袁堂文习惯用左手击地传球。编排舞蹈时,她会特意融入球员们的标志性动作:比如把郭昊文的扣篮幅度转化为挥臂的动作,把罗汉琛的突破节奏融入脚步的变换。“篮球是力量的艺术,舞蹈是肢体的诗歌,我们要做的,是让这两种美在暂停的瞬间碰撞、共振。”她这样解释道。

糖糖的空翻视频在抖音上获得了520万点赞,突然间,她的生活被镁光灯围绕。商业邀约纷至沓来,某知名运动品牌甚至向她提出拍摄广告的邀约,开出的报酬是她半年工资的数倍,但她却选择拒绝:“我担心拍广告会让我忘记在球馆地板上跳舞的初心。”她反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公益事业——每周三晚上,她会在自己的工作室免费开设舞蹈课,教环卫工人和快递员的孩子跳舞,最小的学生只有6岁,总是亲切地叫她“糖糖姐姐”。

在小红书账号“糖糖不加糖”中,她很少发布精修过的照片,更多的是在训练时的素颜自拍:额头挂满汗珠,发带滑落至眉骨,身后是凌乱的练功房。有粉丝留言:“你不担心影响女神形象吗?”她回复道:“真正的女神,应该让大家看到背后不为人知的辛苦。”这种真实感让她的粉丝量在三个月内突破80万,评论区最常见的留言是:“看着你练空翻时一次次摔倒又爬起来,我备考的疲惫似乎减轻了许多。”

糖糖的走红,不经意间成为中国啦啦队职业化的缩影。过去,CBA的啦啦队常常被贴上“花瓶”的标签,但糖糖和她的队友们正在用实际行动改写这一偏见:她们不仅需要通过严格的体能测试(折返跑、立定跳远、柔韧性测试),还要学习篮球规则(避免表演时干扰比赛),甚至要研究对手的球队文化——对阵广东队时,她们会在舞蹈中融入醒狮元素;面对新疆队时,她们会加上民族舞的旋转步伐。

更为重要的是,她们让观众意识到:啦啦队的魅力,远不止于颜值,更在于对热爱与梦想的无尽追求。当糖糖在赛季末的颁奖典礼上捧起“最佳啦啦队员”的奖杯时,镜头扫过观众席,一个穿着12号球衣的小女孩正在模仿她的空翻动作,妈妈在旁边录像,眼中闪烁着泪光。这或许就是体育的魅力所在——它让台上的人发光,也让台下的人相信自己也能追逐这道光。

如今,糖糖的训练服上多了一行刺绣:“To fly, you don’t need wings, just courage.”(飞翔无需翅膀,只需勇气)。每当她在赛前热身时做空翻,地板都会发出“砰”的一声闷响,那是梦想与现实碰撞的声音,也是每一个热爱与坚持的普通人所听见的回响。在这个流量易逝的时代,她用10秒的精彩告诉世界:真正能脱颖而出的,从来不是偶然的运气,而是将每一个平凡日常都过成高光时刻的那份滚烫人生。

当新赛季的CBA赛场再度点燃战火,你定会在某个暂停的间隙,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:马尾辫在灯光下飞扬,笑容比LED屏上的得分还要灿烂,然后她腾空而起,完成一记属于所有追梦者的空翻——这一刻,她不仅是在为某支球队加油,更是在为每一个敢于跳出舒适区,勇敢追梦的灵魂,献上最热烈的喝彩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篮球历史上最具粘球能力的明星是谁他如何改变比赛格局
两失误葬送拜仁好局面 理解金玟哉的只剩韩国球迷了.